正向心理學建立在幾塊理論基石之上,這些理論由這個新興領域的先驅學者們所提出,它們不僅為理解人類的「幸福」提供了系統性的架構,也為後續的實證研究與應用實踐指明了方向。本部分將介紹四個最具代表性的基礎理論。
3.1 馬丁·賽里格曼的豐盛架構:PERMA模型
PERMA模型是馬丁·賽里格曼所提出的關於人類幸福(well-being)或豐盛(flourishing)的理論,是其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。該模型是對其早期在《真實的快樂》(Authentic Happiness)一書中提出的「快樂三路徑」理論的擴展與深化 2。賽里格曼在2011年的著作《持續的幸福》(Flourish)中,將幸福的構成要素擴展為五個,並強調這五個要素的獨立性,都是人們為了自身的幸福感而去追求的目標 3。
PERMA模型的五個核心元素分別是:
P - 正向情緒 (Positive Emotions):正向情緒是構成幸福感最直接的成分,指的是體驗到諸如快樂、喜悅、感恩、滿足、希望、愛與寧靜等正向的感受 4。賽里格曼強調,雖然幸福不僅僅是享樂主義的快樂,但擁有足夠的正向情緒是幸福人生的基石。培養正向情緒的練習,例如感恩日記,就是正向心理學諮商中常用的介入(intervention) 13。
E - 全情投入 (Engagement):全情投入指的是完全沉浸在某項活動中的狀態,以至於個人感受到時間感消失,自我意識減退,注意力高度集中。這種狀態通常被稱為「心流」(Flow),是實現主義幸福感的重要體現 4。全情投入的關鍵在於「個人技能」與「所面臨的挑戰」之間的完美搭配,讓個人從而體驗到活動本身帶來的內在滿足感 22。
R - 正向人際關係 (Positive Relationships):人類是高度社會化的物種,因而擁有穩固、支持性的人際關係是幸福感不可或缺的基礎 13。正向關係包括與家人、朋友、同事之間定期的溝通、互相關心、互相幫助與欣賞 21。這些關係在順境時能分享喜悅,在逆境時能提供安慰、鼓勵與支持,是抵禦生活壓力的重要緩衝 21。
M - 意義 (Meaning):意義感指的是一種歸屬感,感受到自己服務於一個超越自身的、更宏大的目標或事業 4。意義感為生命賦予方向和價值,使人們覺得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、有貢獻的。無論是透過宗教信仰、社會服務、家庭奉獻還是對某項事業的追求,找到生命的意義,是獲得深層而持久幸福感的關鍵因素 13。
A - 成就感 (Accomplishment):成就感指的是透過努力達成某個目標、掌握某種技能,或者追求自我超越所帶來的成功感覺 4。成就感本身就是一種內在驅動力,人們追求它往往是為了成就本身,而不一定直接為了帶來正向情緒或意義 20。透過設定具有挑戰性的目標,並起加以實現,能夠帶來自信與自我效能感(self-efficacy),是構成豐盛人生的重要一環 13。
PERMA模型提供了一個多面向的視角來理解人類的幸福感:豐盛的人生並非單一維度的,而是由情感的愉悅、活動的投入、人際的連結、生命的意義以及個人的成就等多個方面共同構成的。
3.2 米哈伊·契克森米哈伊與最佳體驗心理學
米哈伊·契克森米哈伊(Mihaly Csikszentmihalyi)是正向心理學的共同創始人之一,他對「心流」(Flow)現象的研究為正向心理學領域提供了核心且具影響力的基礎概念。心流理論,又譯為神馳或沉浸,是關於「最佳體驗」(optimal experience)的心理學,它深刻地揭示了人類在何種狀態下能感受到最深刻的快樂與滿足 24。
心流被定義為一種個體完全沉浸、專注並投入於當前活動的心智狀態 22。在這種狀態下,個體彷彿被一股流動的能量所推動,行動與意識融為一體,毫不費力 26。對個人來說,這種體驗本身就是一獎勵,也就是說心流本身具有「自成目標性」(autotelic),人們從事該活動是為了體驗活動本身,而非為了外在的獎勵 28。
根據契克森米哈伊及其後續研究的綜合歸納,心流體驗通常具備以下八個主要特徵:
明確的目標與即時的回饋: 活動本身具有清晰的目標,而且個人能夠立即獲得關於自己表現的回饋,從而可以調整行動 22。
挑戰與技能的平衡: 任務的挑戰性必須與個人的技能水準相當。挑戰過高會引發焦慮,挑戰過低則會導致厭倦;只有在高挑戰與高技能相結合時,心流才最有可能發生 22。
行動與意識的融合: 個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活動本身,以至於行動變得自發而流暢,彷彿無需思考,身體便能自動運轉 24。
對當下任務的高度專注: 所有的精神能量都投入到手頭的任務中,外界的干擾與內心的雜念都被排除在外 22。
控制感: 個人對自己的行動及其結果擁有一種清晰的掌控感,感覺自己有能力應對任何情況 22。
自我意識的消失: 對於「我」的關注消失了,個人不再擔憂他人的評價或內省自己的表現,從而能將所有心理資源投入當前的活動中 22。
時間感的扭曲: 主觀的時間感發生改變,數小時可能感覺如彈指一瞬,或者瞬間的體驗被無限拉長 22。
內在獎賞的體驗: 活動過程本身充滿樂趣與滿足感,完成後會帶來深刻的愉悅與成就感,這使得該體驗成為一種強大的內在動機 22。
心流本身作為一種有趣的心理現象,它在正向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中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:它為賽里格曼PERMA模型中的「E」(全情投入)提供了具體的心理機制與操作型定義。
心流理論解釋了人們如何體驗到深度的投入與內在動機,以及這種體驗為何與幸福感息息相關:當人們處於心流狀態時,他們不僅在享受當下,更在不斷鍛鍊和提升自己的技能,以應對更高難度的挑戰。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成長與自我實現,是實現主義幸福感在現實生活中的完美體現。因此,心流理論成為連接享樂(過程中的愉悅)與實現(技能的成長與成就)的橋樑,闡釋了何為「有價值、有意義的生活」。
3.3 克里斯·彼得森的性格強項與美德 (VIA)
正向心理學作為一門「科學」,其核心的挑戰就是如何以科學、系統化的方式來描述與測量人類的正向特質。克里斯·彼得森(Christopher Peterson)與馬丁·賽里格曼為了應對這個挑戰,共同領導了一項研究計畫,總結在 2004年出版的《性格強項與美德:手冊與分類》(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: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, pdf) 15。這部著作被譽為正向心理學領域的「療癒手冊」(manual of the sanities),與精神醫療領域的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》(DSM)互為呼應,為討論人類的優勢與強項提供一套共同的語言與分類架構 31。
彼得森提出的分類系統通常簡稱為 VIA,即 Values in Action。這個系統的建構過程,嚴格的依循心理學測驗編制的六成,極為嚴謹。研究團隊對跨越數千年的哲學、宗教與文化傳統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與分析,從儒家、道家、佛教到古希臘哲學、猶太教、基督教與伊斯蘭教,詳細的整理出被不同文化普遍珍視的核心美德 32。研究的結果發現,儘管文化背景各異,但有六種核心美德(Virtues)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。這些美德屬於較為抽象的道德概念,而在其之下,研究者們進一步識別出24個更為具體、可測量、可培養的「性格強項」(Character Strengths) 29。
性格強項被定義為代表這些美德的正向特質,這些特質影響著我們的思想、感受與行為,是我們展現最佳自我、邁向豐盛人生的關鍵 31。與天賦或技能不同,性格強項被認為是我們更核心、更真實的自我體現 31。以下表格系統地呈現了VIA的層級結構:
資料來源:綜合整理自 29
VIA分類系統的提出,市政巷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式,它不僅供了一個堅實的理論與測量工具(已有數十萬人做過 VIA 性格強項調查問卷 29),更重要的是,它將「美德」這一古老的哲學概念引入了現代科學心理學的殿堂。該理論主張,真正的快樂與滿足感並非來自單純的感官愉悅,而是源於認識、發展並在生活中(如工作、愛情、家庭)運用自己最突出的「招牌性格強項」(signature strengths) 12。當我們運用自己的強項去幫助他人、追求目標時,我們會體驗到更深層次的正向情緒、意義感與豐盛感,從而建立起美好而圓滿的生命 31。
3.4 芭芭拉·弗雷德里克森的擴展與建構理論
芭芭拉·弗雷德里克森(Barbara Fredrickson)的「擴展與建構理論」(Broaden-and-Build Theory)是正向心理學中關於正向情緒的核心理論。該理論試圖深入探討一個基本問題:從演化的角度來看,除了讓人感覺良好之外,正向情緒(如喜悅、興趣、滿足、愛)究竟有何實際的生存價值? 38。
傳統觀點認為,負向情緒(如恐懼、憤怒)在演化上具有明顯的功能性:它們能夠窄化(narrow)個體的思想與行動傾向,以應對特定的生存威脅。例如,恐懼會引發「戰或逃」(fight-or-flight)反應,幫助個體快速應對危險 34。然而,正向情緒的功能則更為微妙與長遠。擴展與建構理論提出,正向情緒的功能恰恰與負向情緒相反,它具有兩個核心作用:
「擴展」(Broaden)效應: 正向情緒能夠在當下短暫地擴展個體的「思想—行動庫」(thought-action repertoires),使其思維更具靈活性、創造性與開放性,並更願意探索新奇的事物與行為 34。例如,喜悅會讓人產生玩耍的衝動,興趣會驅使人去探索,滿足感則讓人想要細細品味與整合當下的體驗。這種開放的心態會提升我們的學習能力、記憶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39。
「建構」(Build)效應: 這種由正向情緒引發的、短暫的擴展狀態,如果能夠頻繁發生,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,逐步建構起個體持久的個人資源 38。這些資源是多方面的,包括:
智力資源: 如透過探索獲得新知識、透過玩耍提升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39。
身體資源: 如透過戶外活動中的愉悅體驗,增強心血管健康與協調能力 39。
社會資源: 如在愉快的互動中建立新的友誼、鞏固社會支持網絡 38。
心理資源: 如在應對挑戰後體驗到自豪感,從而建立起樂觀、韌性(resilience)與更強的自我認同 38。
擴展與建構理論的核心機制可以被總結為一個「上升螺旋」(upward spiral) 22:正向情緒擴展了我們的思維與行動,這有助於我們建構寶貴的個人資源;而這些資源的增加,又反過來使我們更有能力應對未來的挑戰,並在未來產生更多的正向情緒,形成一個良性循環。此外,該理論還指出,正向情緒具有「消解」(undoing)負向情緒後遺症的功能。正向情緒所帶來的開闊心態,可以幫助個體從負向情緒(如焦慮、壓力)所引發的生理與心理緊張狀態中更快地恢復過來 38。
這個理論豐富了我們對情緒的理解,它說明正向情緒並非僅僅是令人愉悅的副產品,而是在人類的成長、發展與繁榮中扮演著主動的、建設性的角色。它為正向心理學的介入措施(如培養感恩、仁慈等)提供了理論依據:透過有意識地增加日常生活中的正向情緒體驗,我們可以啟動這個擴展與建構的引擎,從而為自己打造一個更具資源、更富韌性、更為豐盛的未來。